(资料图片)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薛砚
“红古因煤而建、工业起家,连接甘青、辐射西北,作为传统老工业基地,我们把‘三抓三促’行动同深入实施工业引领、产业支撑、区域协同、生态优先、创新驱动‘五大发展战略’结合起来,全力打造煤基循环、有色冶金、高端炭素、城市矿产4个百亿级产业链,聚力实现‘工业复兴先行区’目标,努力建成湟水河流域乃至黄河上游有影响力的宜居宜业、生态秀美品质之城。”兰州市红古区委书记薛蕾近日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自“三抓三促”行动开展以来,红古区按照一套方案全面部署、一个机构统筹推进、一张清单细化任务、一套专班督查检查、一个平台接受监督的“五个一”思路举措,建立“周跟进、月调度、季总结”工作机制,推动全区上下坚持不懈提能力、持之以恒转作风、全力以赴抓落实,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市委工作要求落地生根,有力推进全区高质量发展。
红古区工业园区企业生产。
红古区全力做好“三度文章”。一是在抓学习促提升上拓“深度”。区委举办项目谋划和储备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等,力争成为抓发展、谋发展、促发展的行家里手。二是在抓执行促落实上求“精度”。建立了“三抓三促”行动清单台账103项,由42个牵头单位对照季度目标“挂账销号”。同时,在红古区机关大厅设置重大项目、招商引资2个“作战图”,公示进度,传导压力,推动各项任务落实落细。三是在抓效能促发展上加“力度”。紧扣经济建设中心任务,聚焦产业升级、招商引资、民生保障等重点工作,建立了“一线调度、精准调度、专题调度、顶格调度”的工作机制,运用专项督查、暗访督查、实地调研等方式,推动工作效能全面提升。
红古区窑街塌陷区生态治理取得良好效果。
通过开展“三抓三促”行动,红古区各项重点任务有序推进,具体体现在“六个新突破”:一是在产业转型上取得新突破。红古区聚焦产业兴区,围绕“7+X产业”链条,认真做好煤、铝、炭素文章,兴元铁合金矿热炉技改等4个项目建成投产,29个财政衔接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和农业产能提升项目加快实施。二是招商引资上取得新突破。区委区政府党政班子赴外开展招大引强15次,凝练重点项目29个、签约引进2个,到位省外资金10.73亿元、增长110.39%。目前,全区32个续建项目已全部复工,52个新建项目已完成前期手续办理42个,开工29个。三是区域协作上取得新突破。围绕《红古—民和创新发展先行区规划》谋划6大领域212个基础性、带动性共建项目,启动建设45个。立足湟水、大通河流域生态治理,联合青海省民和县开展流域电站管控、水质监测、执法检查专项行动35次,统筹推进了1165户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湟水-大通河交汇段生态综合治理等15个项目,逐步构建了“一带两廊多绿道多节点”生态绿网体系。四是优化环境上取得新突破,深入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攻坚突破年”行动,全面推行“小兰帮办”“互联网+”等政务服务模式,落实“领导包联”“六必访”制度,协调解决项目生产、资金短缺等企业项目痛点难点问题25个,落实减税降费及留抵退税2062万元。五是主动创稳上取得新突破,扎实办好10件民生实事,红古区医疗服务中心、南区独立高中等7个民生工程加快实施,622名领导干部“一对一”结对关爱682名孤残特殊困难人员。常态化开展安全生产、矛盾纠纷大排查大整治活动,排查调处矛盾纠纷730件。六是干部作风上取得新突破,组织1336名党员在一线宣讲政策、帮办实事,累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75件。细化推进清廉兰州建设54项具体措施,查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6件16人,营造了良好政治生态。
红古区加强与青海省民和县的区域协作发展。图为连接甘肃青海的川海大桥。
红古区湟水-大通河交汇段生态综合治理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