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记者 杨琨
【资料图】
5月20日,第六届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高层论坛在郑州召开。来自天津、湖北、重庆、广州、西安等地的专家学者齐聚郑州,围绕国家中心城市在稳经济促消费领域所担负的重任,发表真知灼见,为郑州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建言献策。
△第六届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高层论坛
经济社会发展也需要“可视化考核”,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博导张大卫介绍,城市高质量发展需要测度的指标涉及方方面面,但在建构系统的评价体系时,涉及高质量发展本质及基本内涵的指标却是不可或缺的,如增长、就业、绿色低碳、创新、开放、智慧、宜居、健康、韧性、公共服务水平等。
国家中心城市要走在前列,勇于担当,勇挑大梁。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表示,以国家中心城市为“塔尖”的超大特大型城市,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必须承担引领带动、主体支撑、以及示范探索的使命责任。
郑州,中国正在加快建设的九大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在中部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中担当重任。如何扩内需、促消费、稳增长?如何发挥特大型城市的“挑大梁”作用?各个国家中心城市都做了许多前瞻性的探索,对郑州的发展有着借鉴意义。
天津:探索产业补链延链建链强链
论坛上,天津智库联盟理事长,南开大学教授、博导周立群通过四个方面介绍了天津制造业产业链发展的前瞻探索。
△天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拔节”有声 图源:新华社
一是传统产业的稳链升链,既要巩固传统优势产业地位,又要创造竞争新优势。二是短板产业的补链建链,应对产业链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把地基打牢,积木成林、积项成链,循序渐进。三是新兴产业的连链强链,需以融合创新为重点,通过城市(地区)间的产业协同突破关键技术,构建新型产业生态。四是科教产融合赋能育链,打通“产学研”全链条,激活内部创新要素,推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初见成效
北京市委党校经济学部主任、教授赵莉介绍,北京作为首善之区和5个率先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之一,紧抓机遇,开拓创新,经过两年努力,已初见成效。
△北京三里屯 图源:中国日报网
近两年,北京及时制定实施方案并建立工作机制,及时构建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编制商业空间布局专项规划,出台2023年“消费提振”行动方案。
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工作总体取得积极成效,国内外优质资源集聚力不断提升,消费市场在恢复中转型升级,消费创新力不断增强,商圈建设取得积极成效,消费供给不断改善,消费者满意度和便利性进一步提高。
武汉:扩内需促消费稳增长的问题和对策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湖北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研究员秦尊文介绍,武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引领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责任重大。在多重超预期因素的冲击,武汉市迎难而上,经济基本面恢复速度领先,但相较于其战略地位,内需水平仍有进步空间。
△武汉 图源:人民网
扩大内需的道路上依然存在问题与阻碍,经济总量未达预期,供给侧改革仍需努力,城市品质有待提升,区域发展协调不足,对外经济基础相对薄弱。
对此,武汉应当充分发挥中枢优势,从人才培养转向人才发展,培育最优消费环境,优化进出口结构,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
重庆:双循环新格局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机遇和应对
△重庆 图源:人民网
在双循环、新格局大背景下,重庆如何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国家中心城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社科院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彭劲松提出思考。
一是区域协调能级提升,主要表现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二是创新能级提升,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承载地;三是产业能级提升,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四是城市能级提升,打造现代化国际都市;五是开放能级提升,即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
新时代,如何推动城市公共危机善治格局?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教授刘建锋从三方面提出思考,政府、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间互促共进,政府、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各有所“为”、各履其责,政府统筹协调“三‘为’一体”的城市公共危机善治格局。
广州: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进展和促消费稳增长的对策思考
“国际是方向,消费是核心,中心是关键”,广州市社科院国际商贸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何江介绍广州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基本路径,聚焦“国际”、紧扣“消费”、突出“中心”,广州构建产业型、流量型、服务型消费体系,优化消费空间品质,提高中心辐射能级,提升消费国际化水平。
△广州珠江之滨 图源: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近两年广州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建设取得积极进展,集聚高端消费资源,构建广州特色现代化消费体系,打造大湾区协同消费枢纽,还建立了较为完备政策体系,为顺利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要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走前列、挑大梁,何江提出思考,广州不能就消费而论消费,要以提升和改善消费者体验为主线,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顺应消费内容的变化趋势,把优化环境摆在重中之重,坚持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两端发力。
西安:文旅产业和城市消费的“西安实践”
近年来,西安文旅频频出圈,比如不倒翁小姐姐,视觉审美与精神穿越中的文旅体验;比如盛唐密盒,娱乐爆梗与文化输出的文旅体验;比如长安十二时辰街区,情景沉浸与即时穿越的文旅体验。
△西安 图源:新华社
推动西安都市型文旅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陕西省社科院文化与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泉提出思考,强化发展基础,补足创新动力,提高开放水平。
步行15分钟即可享受到养老、医疗、教育、购物、交通、健身休闲等各种生活消费服务,它就是“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是社区居民的会客厅,更是老百姓家门口的“烟火气”和“幸福圈”。
西安工程大学副教授王铁山对西安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提出建议,强化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布局;推动构建新型消费体系;坚持规划便民生活圈建设工作;加快社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老年人创造舒适的生活空间;统筹保障体制机制建设。
郑州:扩内需促消费稳增长的对策思考
△郑州夜景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宋亚猛/图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河南实践,当前产业转型实践中存在哪些误区?该如何避免?河南省统计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赵德友介绍,产业转型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尤其要处理好以上四种关系,要把握好传统与新兴的关系,“一关了之”很武断;要把握好存量与增量的关系,“腾笼换鸟”不可取;把握好实体与虚拟的关系,“脱实向虚”很危险;把握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行政决策要慎重。
特大型城市在扩内需促消费稳增长中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综合部主任、二级巡视员耿德建表示,准确研判特大型经济增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不应紧盯着当前的发展,而是放在特大型城市的历史发展时空中去考察。
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已成为河南对外开放的一张亮丽名片,河南航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明超表示,下一步,河南航投聚焦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推动双方资源互补、共生发展,做大做强中卢货运航线“空中丝路”;持续深化与中国商飞、航空工业等全面合作;推动郑卢空中丝绸之路国际合作论坛机制化、平台化发展,举办高品质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不断丰富拓展豫卢、豫欧交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产业链韧性是产业安全的基础,郑州大学商学院执行院长、博导王海杰表示,以数字化驱动产业链韧性提升可以从三个方面发力,一是数据要素驱动新技术迭代;二是数据要素链接传统要素重构;三是数字化驱动产业链集群化。
扩内需、促消费、稳增长,郑州该咋干?郑州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系主任苗硕提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应增加民间投资,带动就业和消费,增强内生动力;减轻年轻人生活成本压力,增加居民收入,提振消费信心。
加快郑州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河南省发展战略和产业创新研究院副院长高亚宾提出,一是以人为本,打造“近悦远来”国际消费目的地;二是以文为魂,将文化元素根植于消费全过程;三是以数为媒,推动消费与数字化的全面融合;四是以信用为底座,构建“诚信、安全、便利和人文关怀”的消费环境。
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如何更好地提升制造业的发展质量?河南中原创新发展研究院教授刘晓慧表示,提高制造业的“三量”——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赋能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第一坚持精细高端的定位,提高产业的含金量;第二锚定国家先进制造业高地,提高产业集群的含新量;第三健全绿色制造体系,提高产业链的含绿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