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伏夜出的“铁轨医生”
原标题:昼伏夜出的“铁轨医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祎 通讯员 袁文民
6月20日凌晨,夜色深沉,恩施巴东县溪丘湾乡平阳坝村的一处隧道内,仍不时传来说话的声音。
这是武汉铁路局集团公司襄阳工务段的技术人员利用夜间高铁行车“天窗点”,正推着轨检小车徒步行走,对郑渝高铁襄阳东至巴东段192公里线路的铁轨外观伤损、线路位移等情况进行检查。
由于他们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检修铁轨,因此他们也被称之为“铁轨医生”。
“推车速度不要太快,保证数据采集准确性!”34岁的襄阳工务段兴山客专线路车间兴山检测工区工长王凯一边观察轨检小车屏幕数据变化情况,一边提醒3名工友。郑渝高铁开通近一年来,类似这样的作业场景,王凯和工友们每天凌晨都在重复。
“凌晨1点到4点是天窗点,我们每天晚上要推着小车步行10公里。”王凯说,衣服经常湿了干、干了湿,脚上的袜子基本上一天磨坏一双。
2020年6月20日,郑渝高铁襄阳东至巴东段正式开通运营,这条线路是我国首条开通的复杂山区高铁干线,全段桥隧占比98%,30‰长大坡道占比30%,行进其中像是穿行在地铁中。
王凯介绍,30‰的长大坡道在300公里级别的时速条件下对于动车组来说就像是“过山车”。因此,复杂的地质条件对线路维护检修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很多数据允许误差都在毫米级,需要万分谨慎。
2022年3月,为了保证郑渝高铁安全开通,34岁的王凯从汉十高铁调到郑渝高铁提前参与接管工作,3个月后正式成为郑渝高铁“第一代”养路人,新工区11名职工清一色都是90后,其中9人是95后。
郑渝高铁沿线地质复杂、气候多变,温差变化大,导致无砟轨道会发生伸缩,影响轨道结构受力,导致轨道几何尺寸改变,影响行车舒适性及安全性。
2022年8月、2023年2月,王凯和工友日常巡检发现保康县庙湾双线特大桥伸缩缝处钢轨的轨下胶垫窜出,原因不明。紧急处理后,王凯和工友们在日常检修中反复观察记录,发现冬季和夏季胶垫窜出的长度最大,且两个季节胶垫窜出的方向也不同。
于是,他们想出在春秋季气温到达15℃—20℃左右时更换标准复合垫板的方案,能够确保复合垫板在冬夏季窜出的时候还在可控范围,避免了每周每月都要反复检查,提高了劳动效率,降低了行车安全风险。
道岔,一种使火车从一条股道转入另外一条股道的线路连接设备,也是轨道的薄弱环节之一。2022年12月,多趟动车组车载记录仪器显示,巴东站道岔出现细微晃动。于是,王凯主动申请参加晃车整治工作,用12个“天窗点”将设备几何尺寸容许偏差都控制在0.3mm以内,解决了这一隐患。
“虽然列车经过巴东站只有21秒,旅客基本察觉不到,但再小的隐患对动车组来说也是天大的事情。”王凯说,动车行驶人命关天,只有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心态干工作,隐患才能尽可能少一些。
扎根郑渝高铁一年多,王凯和11名工友们经历重重考验,他们与这条高铁共成长,已经淬炼成为业务娴熟的山区高铁养护技术骨干,牢牢守护这条新生高铁的安全畅通。“高铁长期夜间作业,半个月才能回一次家,虽然很辛苦,但是每攻克一个难题,消除一处隐患,总有说不出的滋味,既有艰辛,也有责任,但更多是我们作为高铁人的自豪感和成就感。”王凯深有感触地说。
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