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18时50分,“女娲星座”首发卫星“中原一号”“鹤壁一、二、三号”4颗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四星”发射方式发射升空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扬帆星河,逐梦九天,四颗“河南星”闪耀天空!
卫星、遥感、北斗、航空航天……这些“高大上”的名词,离我们的生活遥远吗?
(相关资料图)
答案是否定的。
通过卫星接收电视广播信号,通过卫星接收导航定位信息,通过卫星获取地球资源信息等等,卫星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生活也早已离不开卫星。
1970年4月24日,一首熟悉的《东方红》乐曲响彻太空,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中国成为了当时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从此开启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东方红卫星发射后的第二年,中国发射了第一颗自主研制的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一号。1975年,我国发射了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1981年我国成功地用一枚火箭发射三颗卫星。
进入新时代,中国卫星事业发展更为迅速。2015年12月,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发射。2016年8月,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2017年6月,中国第一颗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卫星发射。
1975年中国发射了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
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发射
2016年量子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
2019年第46颗北斗卫星成功发射
2022年8月10日,河南首颗卫星“河南一号”发射升空,河南“天眼”系统初步建成,为河南科技成就记下新的注脚。“河南一号”属于遥感卫星,主要负责对地观测成像,通过搭载在卫星上的高分辨率相机对地“拍照”,影像分辨率0.75米,路上的车辆都能在拍摄的照片中看清楚,是太空中的千里眼。“上岗”8小时,当日20时50分,“河南一号”就从距离地球500多公里的太空拍摄到首张光学影像图。
“河南一号”卫星模型
“河南一号”卫星在轨运行后,在自然资源管理方面、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在现代农业建设方面、在公共安全与灾害应急管理方面、在林业管理方面等都能一目了然。
2022年8月15日,“河南一号”拍摄的黄河
卫星主要能用来干什么?
按所服务的对象分,卫星应用可分为军用、民用两大类;按技术领域和服务方式分,卫星应用目前主要包括通信、导航和遥感等。据统计,我国在轨卫星中,遥感卫星占比53%,通信和导航卫星占比分别为13%和10%,技术试验等其它卫星占比24%。
就卫星遥感来说,是以人造地球卫星为遥感平台,主要利用光学成像、雷达等技术手段,从太空直接对地表目标实施观测、感知的综合性探测技术。目前,卫星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地质、海洋、军事、环保等各个领域。本次发射的“中原1号”和“鹤壁1、2、3号”就属于遥感卫星。
图说:“中原一号”“鹤壁一号、二号、三号”
河南卫星产业整体基础情况如何?
河南卫星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打造郑州、鹤壁产业集群
2022年9月,河南印发《河南省卫星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推动郑州和鹤壁建设全链条卫星产业集群,到2025年,全省卫星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
近年来,越来越多“河南造”挺起了我国卫星事业。截至2021年年底,河南卫星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拥有卫星重点企业40余家。
《规划》明确,到2025年,全省卫星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测绘地理信息等相关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初步形成涵盖卫星生产制造、应用服务、研发创新的产业体系。
此外,《规划》还明确,推动郑州和鹤壁建设全链条卫星产业集群,支持洛阳、新乡、信阳等市做强卫星制造配套产业,鼓励各地差异化发展卫星应用产业,形成“2+N”卫星产业发展格局。
神舟十四号飞船“神经系统”的连接器、帮助飞船与空间站对接的“智慧眼”、火箭热控系统“管家”、神舟十二号的“生命之塔”、航天员出舱服面窗……中国航天事业搭载了诸多“Made in Henan”。
星辰大海征途中,不仅有河南籍科技员、航天员的身影,越来越多的河南元素闪耀“星空”。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仰望星空的时候,记住我们的“河南星”。
来源:大河网综合央视新闻、河南日报、大河报、河南商报、河南省发改委等 内容整理:谭敏
责编:李瑞 审核:赵汉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