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财经大V发微博称,比亚迪内部已经明白采用串并联结构的DM-i混动系统在技术上确实不如串联混动(也叫增程式混动),之所以迟迟不出增程混动,是因为船大难掉头。
在这条微博上,这位大V给出了几条DM-i不如串联混动的理由:驾驶体验不如增程,成本拼不过增程,不能与纯电同平台,不能后驱等等,并最终给出一个结论,DM-i在未来一定竞争不过增程,比亚迪选择增程只是时间的问题。
(资料图片)
串联混动和串并联混动究竟哪个更好?我们在这里暂且不谈,可以先谈谈这位大V的微博几个常识性的错误。
首先,DM-i的驾驶体验真的就不如增程混动吗?这一点确实很难反驳他,就像饭菜,总有个人喜好的口味。但就我个人的口味而言,比亚迪DM-i的驾驶体验比许多串联混动要好,从理论上,它也理应能做得更好。
不管增程混动还是串并联混动,在电量富裕的情况下,驾驶体验都和纯电车没什么差异,区别就在于匮电状态。
然而,匮电状态恰好就是增程混动的劣势,因为没法让发动机直接驱动车辆的它,必须竭尽全力保证系统的电量动态平衡,所以在动力需求比较大的时候,发动机的振动和噪声都会比DM-i这种串并联混动稍微大一些,当然油耗也更相对更高一些。
增程混动和比亚迪采用的串并联混动,我都深度体验过,也做过同一路段的油耗测试。结果也摆在这里,采用增程混动的深蓝SL03匮电油耗都不会低于5.0L/100km。而宋PLUS DM-i的油耗在同样的路线上却很难高于5.0L/100km,除非采用非常暴力的驾驶方式。
上图为宋PLUS DM-i的油耗,下图为深蓝SL03的,两款差不多重的车,前者的油耗比后者省大概12个百分点。
其次,DM-i不能与纯电同平台,大概也是扯淡。
这位大V似乎忘记了唐DM-i和唐EV、汉DM-i和汉EV、宋PLUS DM-i和宋PLUS EV等等王朝系列的车型就是采用油电共用平台。作为一位财经顾问公司的顾问,没用充分调研就发微博,可想而知其水分有多大。
再者,不能后驱算什么劣势?后驱车除了理论上的操控稍微好一点外,还能有什么优势?
不可否认,串并联混动因为发动机需要直接参与驱动,机电耦合系统需要和发动机深度绑定在一起,所以在空间布置的自由度上确实不如增程混动。也如这位大V所说的,增程可以做单纯的后驱,而串并联很难实现。
但不能后驱显然并不构成一个劣势,甚至对于绝大多数家用车来说,前驱反倒是更好的选择。因为就理论而言,在同一条件下,前驱车的转向不足就是比后驱车的转向过度更好把控,更容易挽救于危难之中。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对于家用车来说,前驱比后驱更加安全。
更何况,对于比亚迪需要面对的家庭用户来说,一款车究竟采用前驱还是后驱根本就不重要,他们需要的经济实惠,需要的是可靠耐用,需要的是空间实用。显然,这几点,后驱车都不能说比前驱车更加有优势。
我想,这几点常识,比亚迪内部必然是很了解的,断断不会因为这几点就说DM-i不如增程混动。
其实,业内根本没必要讨论增程混动更好,还是串并联混动更好。不同的混动技术路线必然优劣并存,就如增程混动不如串并联混动高效省油,串并联混动则不如增程混动布局自由。
一项技术好不好,关键还得看它用在谁身上。
对于宋PLUS DM-i来说,我觉得增程混动就不如串并联混动,因为它所面对的家庭用户就是要省油高效的动力总成,什么后驱、漂移,根本不重要。而对于深蓝SLO3这种运动型轿车来说,增程混动显然更好,毕竟后驱就是这种车的一大亮点。
我想,在这个问题上,比亚迪不会犯糊涂。(文:大雄)